芯片用人民币结算,有点意思!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已恢复对中国国内分销商的芯片供应,不过公司要求仅以人民币交易,不采用美元结算
你有没有发现,这年头货币的分量,越来越像个态度问题。以前谈芯片都绕不开“技术封锁”,现在倒好,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干脆来了一手——人民币结算,只卖国内市场,不收美元。

我看到这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钱的事,这是脸的事。
安世是谁?这家公司原本是荷兰恩智浦分拆出来的,后来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背后资本链一直横跨中欧。路透社的数据显示,安世在2023年的营收里,中国市场占了将近60%。这么高的比例,它不跟中国做生意,跟谁做?可问题在于,它现在限定人民币结算,这意思就不只是“收款方式调整”了。
我查了下背景。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洲不少制造业供应链被卡。德国《商报》当时说过一句话:欧洲汽车厂最怕的,不是缺芯片,而是芯片有价无货。那时候博世、大众都在抢货,芯片成了工厂能不能开工的命根子。安世重新供货,但要用人民币结算。这可真像是中国在递出一道选择题。

我能理解这步棋。人民币结算其实不是突然冒出来的。2024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突破了9万亿美元(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同比增长超过20%。用人民币买石油、买粮、买芯片,早就不是个别现象。只是以前大家都当作“多一个选项”,现在可能要当作“唯一选项”。
展开全文
欧洲人可能还没完全意识到这件事的重量。你要是拒绝人民币结算,那安世的货你就拿不到。拿不到芯片,生产线停一天,损失上百万欧元。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很实在:平均每家整车厂停工一小时的损失是150万欧元。这种情况下,你是坚持美元的“信仰”,还是先保住工厂?

这就是现实的讽刺。过去几十年,美元结算是全球规则,谁都得遵守。可现在轮到别人说“不用了”,突然就没人笑得出来了。货币的背后,其实是权力的传导。你能用自己的钱买关键物资,才叫底气。别人只能用你的钱,叫依赖。
我昨天还特意看了下数据。国际清算银行2024年最新的报告里,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升到4.7%,超过了日元。虽然离美元的46%还差十倍,但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习惯算人民币的账。
我甚至在想,这波“人民币芯片结算”会不会成为拐点。以前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圈的话题,现在被搬到了生产车间里。车间里的账单,比银行的会议更直接。你可以拒绝一场金融合作,但你没法拒绝一颗必须装进汽车控制系统的芯片。

欧洲当然也会有压力。站在布鲁塞尔的角度,这事不是“要不要人民币”,而是“要不要承认供应链现实”。德国去年才刚签完跟中国的新能源合作协议,法国那边还在讨论汽车电池补贴。政治归政治,生意要继续。车得造,人得上班。人民币结算这一步,像是中国在桌上摆出一个新规则,看谁敢第一个说不。
我不觉得这是所谓“去美元化”的口号。更像是一次试水,一次现实测试。以前是美国问别人“要不要美元”,现在轮到中国问“你敢不要人民币吗”。一来一回,权力的重心就在悄悄挪动。

有朋友问我,这是不是对欧洲企业的施压。我倒觉得,更像是一次现实提醒。过去他们觉得全球供应链是免费的午餐,现在才知道,每一口都有价格。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事其实不复杂。就像朋友请你吃饭,别人用什么钱付账,本来不关你事,可一旦你必须吃那顿饭,规则就不是你定的。

安世半导体这事可能只是开始。等到更多企业、更多行业都开始人民币结算,那时候再想“要不要接受”,可能已经没有选择题了。
你说,这世界变得真快。昨天还是谁主导的规则,今天就成了谁必须适应的条件。到我就想问一句:等欧洲人拿着人民币去结算芯片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心里也想,原来规则换人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