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话音刚落,安世中国恢复供应,但有新要求,中方高管身份不变,交易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2025年10月23日,一封来自安世半导体中国分公司的邮件宣布,恢复向中国经销商供应半导体,
邮件中还明确拒绝荷兰总部对中方
高管
的免职决定,强调其“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并
附加两条铁律:所有交易仅限中国市场,且要求所有交易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 这一决定直接斩断了美元在半导体贸易中的传统霸权,而就在19天前,荷兰政府刚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

荷兰的接管行动始于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援引一项1952年冷战时期的《商品可用性法》,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罢免包括CEO张学政在内的中方高管,并将闻泰科技99%的股权强制移交第三方托管。 荷兰法院仅用7天完成裁决,而欧洲同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长达3个月,这一速度被法律界质疑程序存在瑕疵。 背后推动力来自美国: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更新“实体清单50%穿透规则”,将管制范围延伸至被制裁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而安世半导体正是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
中国商务部的反击在10月4日启动,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位于东莞的工厂随即停止对外发货。 这一措施精准命中全球汽车产业命门——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最大的基础芯片供应商之一,其产品控制着车门开关、电源管理等汽车关键功能。 德国大众汽车公开承认芯片库存仅能维持3周,奥迪、宝马生产线被迫减产,日本丰田和美国福特也出现产能危机。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若供应中断持续,欧洲汽车产业可能全面停摆。

展开全文
僵局在10月23日被打破。 安世中国在恢复供货的邮件中明确拒绝荷兰总部对中方高管的免职决定,强调其“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
这一转变不仅规避了美国通过SWIFT系统实施的金融制裁风险,每年还为安世中国减少超过2亿元的美元汇兑损失。
安世中国的底气来自其不可替代的产能布局。 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全球80%的芯片产能、75%的研发中心和68%的专利储备均集中在中国。 东莞工厂占地超8万平方米,年产量突破500亿件小型组件,全球近半数车载基础芯片的最终测试在此完成。 荷兰政府接管总部后,实际只获得一个空壳,而核心生产要素早已完成本土化转移。

荷兰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抢夺控制权的同时,还指使母公司向客户发送质疑函,妄称中国区产品存在质量缺陷。 安世中国立即发表严正声明驳斥,指出所有产品均符合全球统一标准,并谴责荷兰方面的行为构成商业欺诈。 此外,安世中国区员工工资和运营系统均已独立,不受荷兰总部停摆影响。
10月21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主动致电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愿“寻找建设性解决方案”,但全程未提及对干预中企经营的歉意。 中方则明确要求荷方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保护中资合法权益。 荷兰的被动处境与其内部政局动荡相关:6月极右翼自由党退出执政联盟导致内阁垮台,10月底即将举行大选,看守政府试图通过对华强硬姿态讨好国内亲美势力。

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压力加速了局势演变。 大众、宝马等车企因芯片短缺面临停产威胁,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部分生产线已筹备停工。 为维持生产,部分欧洲车企被迫建立人民币账户、调整财务系统,并通过中国境内子公司采购芯片。 宝马、奔驰等车企已开始探讨人民币结算的具体方案。
安世中国的反击不仅限于商业层面。 闻泰科技已启动国际仲裁程序,以契约精神与国际规则反击政治干预。 中国商务部还透露,尚未动用的反制措施包括WTO争端解决机制、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等,形成对荷兰的多维压力。 其中稀土管控被视为潜在王牌,荷兰的光刻机、农产品对华出口也可能受到影响。
这场博弈暴露了荷兰在大国之间的两难:作为小国,既需维护与美国的价值观同盟,又要保障自身经济利益。 安世半导体过去五年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一旦全面国产化,荷兰将失去这些经济收益。 荷兰学界有声音呼吁政府撤回命令并向中方道歉。

人民币结算的推行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贸易规则。 此前半导体交易几乎全部以美元结算,安世中国的举措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突破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份额约占3%,远低于美元的40%和欧元的35%,但半导体领域的突破可能改变这一格局。
截至10月25日,荷兰政府仍未解除对安世半导体的无理措施。 但安世中国已通过国内供应链维持运营,其三季度报告显示,中国市场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49.29%,继续扮演增长核心角色。 随着大众等车企代表团陆续抵华洽谈,一个由人民币结算支撑的新半导体贸易时代正在形成。
亚太瞭望台

评论